当前位置:文章正文 >> 青春迷障中的心灵摆渡 | 青少年心理干预实录
文章正文

青春迷障中的心灵摆渡 | 青少年心理干预实录

作者:滨州市优抚医院 发布:2025-05-13

滨州市优抚医院开放康复病区以“治未病”理念,面向有精神、心理疗愈需求的轻症人群,范围涵盖儿童、青少年、成人等不同年龄阶段。在收治的儿童青少年患者中,他们带着相似的生命裂痕,被“学习困难”“网络依赖”“青少年情绪障碍”所困扰。家庭关系的冰棱(亲子对抗、情感忽视、离异创伤)、学业竞争的硝烟(排名压力、升学焦虑)、社交丛林的暗礁(网络成瘾、校园霸凌、同伴排挤),与青春期激素的风暴相互裹挟,在他们心底掀起狂潮。



个案

被阴影追赶的少女

小洁(化名)的故事犹如一面破碎的镜子,折射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困境。一年前那场校园冲突,如同导火索,炸开了她情绪的潘多拉魔盒。此后,她忽而哭泣崩溃、摔打物件,忽而蜷缩角落、恐惧被跟踪投毒;她感觉被“魔鬼”附身,耳畔总响起“跳楼”的低语,看见数字便不受控地反复计数。心悸、颤抖、盗汗等躯体化症状如影随形,发作时她眼中跳动的恐惧,像被困在琥珀里的幼兽,令人心疼。

追溯童年,她的创伤早有伏笔:襁褓中被寄养在奶奶家,父母两周一次的探视伴随着严苛的要求。“考不好就别吃饭”的训斥,成为刻在记忆里的精神鞭痕。入院时她平静诉说“葬礼计划”的样子,让人心惊于绝望已在她心底扎根。幻视里的恶意目光、妄想中的致命危机,不过是内心深处自我否定的外显。


治疗档案

破茧之路的三重奏


艺术疗愈

让潜意识具象化

在“安全空间”营造中,绘画成为她的第一座心灵桥梁。当她将“魔鬼”画成父母的面孔,狰狞的犄角缠绕着“废物”“没出息”的文字时,心理咨询师引导她进行“空椅子对话”。在“我需要的是拥抱,不是耳光!”的呐喊里,十年积压的委屈如决堤之水,倾泻而出。在行为激活疗法中,拼插积木成为重建工具:她专注拼搭三小时的古法打印机,证明了她尚未被摧毁的专注力与创造力。



身心同治

重塑情绪调节系统

通过物理治疗和中医治疗,小洁的情绪逐渐稳定,心态也变得乐观。在舞动疗愈课中,小洁实现了最动人的蜕变:从僵硬如木偶的机械动作,到随着音乐舒展旋转,她的身体重新找回感知快乐的本能。通过正念认知行为疗法,在沙盘游戏里,代表家庭成员的人偶从剑拔弩张到围坐倾听,沙粒间悄然埋下和解的种子。



家庭系统重塑

拆除情感围墙上的砖块

初始阶段的家庭治疗充满对抗:父亲皱眉指责“现在孩子太脆弱”,母亲抱怨“我们当年哪有这毛病”。咨询师运用“循环提问法”,引导父母认识到“为你好”的控制欲如何异化为精神暴力;通过“角色互换”,当母亲颤抖着说出“我怕你考差被人看不起”时,小洁眼中的敌意第一次化作理解的泪光。布置的“每日优点记录”作业,让父母从“会拼积木”“早餐吃了鸡蛋”等细节中,重新发现女儿的光芒。



治愈瞬间

拥抱里的光

第30天的放松活动后,母女相拥的画面成为病房最动人的场景。小洁埋在妈妈颈间的说出的那句“妈妈,我想活着”,让监控屏前的医护人员湿了眼眶。出院前,她送给医护人员的向日葵积木,花瓣上还凝着未干的泪痕,却已朝着阳光微微扬起。

这些在成长迷雾中迷途的孩子,从来不是独自在战斗。当我们用艺术解构症状、用技术修复神经、用系统重建关系,就是在为他们重新搭建一个能承载脆弱的安全网。愿每个曾在黑暗中徘徊的青春,都能在理解与接纳的土壤里,重新长出拥抱世界的勇气——这,或许就是心理治疗最温暖的意义。

(作者:张延芹 李文红)

-

站内导航

联系我们

地址:滨州市长江一路渤海十一路交叉口往西50米路北

电话:预约诊疗:0543-2221903 0543-2221013

传真:0543-222187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