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四月份,都是滨州市优抚医院防治办医护人员最忙碌的时候,全市五县五区的192名已评残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正在家里等着他们送医送药。行程7000公里,65个乡镇、办事处,135个村庄,不管是道路泥泞,还是村庄偏僻,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,他们都风雨兼程,争取第一时间把药物和诊疗服务送到患者手中。
一刻不停的忙碌
早上七点半,很多人还没有开始上班,巡诊的医护人员已经早早的来到医院,开始忙碌起来。检查当天的巡诊资料和医疗器械,装车、打包、药品分类……关系优抚患者健康的每一个环节他们都事无巨细。
早上八点整,巡诊车缓缓开出医院大门,正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,即使是在行驶的车上,巡诊的医护人员也没有停歇,确认马上要去的优抚对象的信息、提前拿出要送的药物、讨论该做哪些针对性的检查……每一名优抚对象的情况,他们已经很熟悉,也讨论过很多次,但还是怕有所遗漏。“咱们要服务的优抚对象居住地点很分散,有时候一个小时都在路上,要想尽快服务更多的优抚患者,我们必须在路上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好,这样到了地方直接下车服务就行了。”防治办医生赵志刚说。
一张被翻烂的地图
跟随巡诊的医护人员一路颠簸,行走在阳信县的一条村庄小路上,带队护士长成平手里,除了记录优抚对象信息的文件夹,还有一张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滨州地图,地图已经发黄,很多地方已经开裂,上面圈圈点点,字迹很小,是一个个的标注,成护士长介绍说这张地图上标注了每一名优抚对象的准确位置,这是他们每年巡诊的“法宝”,最初的巡诊正是靠着这张地图,一家一户的找,一家一户的服务才完成的。
“每次看到这张地图都能立马想起每名优抚对象的基本情况,这张地图更像是一本活笔记,虽然烂了,现在巡诊车上也配备了导航系统,但还是舍不得换,拿着它来巡诊,心理格外踏实。” 成平说。
一句亲人般的叮嘱
房屋破旧,院子凌乱,这是很多巡诊对象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,看到医护人员来送医送药,他们很高兴,没有丝毫的生疏感,就像见了自己的家人一样,诉说着近半年的生活情况。
老李近半年的病情很稳定,所以最近拒绝吃药,为了让老李正常服药,他的老伴想了个办法,炒一盘菜,把药偷偷放进老李吃的一边。成平护士长在电话回访时得知这种情况,一直不放心,今天来巡诊,专门就这种做法的危害做了讲解。“他生病了,你就是他的天,你得照顾好他,万一药混到你那边,也会影响你的健康,这个家谁来撑?可不能再这样了!”听了成平护士长饱含关心的话,老李老伴握着护士长的手默默流下眼泪。
“上次巡诊半年的药量正好,我这次来你应该刚好吃完,怎么还剩这么多?药得按时吃才行啊!”“墙上挂的这些药,有的已经过期了,有的不适合你现在的病情,这些都得扔掉,要严格按照医生开的药吃”“没事多出去玩玩,活动活动,心里有心事的时候和家人谈谈,直接给我打电话说说也行,别憋在心里”……每一句话都很平淡,却和亲人一样,传递了关心和温暖,除了药物和治疗,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讲,也许,这正是他们最需要的。
医护人员详细介绍药物使用情况
医护人员详细介绍药物使用情况
医护人员检查患者家庭存药情况
一顿简易的午饭
因为优抚对象家庭之间距离较远,一上午的时间,只巡诊了六名患者,中午12点,到了午饭的时间,医护人员早已饥肠辘辘,按照他们的计划,仅有半小时的时间吃午饭。多年的巡诊,已经攒够了经验,哪个地方上饭快,哪个地方经济实惠,他们都心中有数,一碗豆腐脑、两张大饼是他们今天午饭的标配。
半个小时过后,他们又踏上巡诊的征程,为了节约时间,少上厕所,他们连水都没敢多喝。
一个送医送药的原则
巡诊的路途遥远,很多时候驱车一个小时才到达优抚对象居住的村庄,好不容易找到优抚对象的家,大门紧锁、电话不通也是常有的事。
医护人员向村民询问情况,经常被人误会为推销药品的。向村委求助,身份被质疑也曾遇到过。如果恰巧碰上熟悉情况的人,恰巧知道优抚对象的某个亲戚在哪里,那是幸运的。有时候,也会直接送到田间地头或工厂车间。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困难,不管问路还是电话,巡诊的医护人员总在坚持一个原则,那就是把药亲手送到优抚对象手里才能放心。
一组不断变化的数字
自2008年开始,我院每年两次为优抚对象送医送药。十年来,累计送医送药1416人次,电话回访3600人次,接受电话咨询1954人次,送医送药价值人民币230多万元。
目前,我院2017年上半年的巡诊工作已经圆满结束了,防治办医护人员的工作却没有结束,他们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巡诊准备工作中,对他们来说,巡诊工作没有句号,服务优抚患者永远在路上。把药品和服务按时送到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达,是他们工作的最大意义。